SINOFACE|海华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gws110

我在纽约的故事[网文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5: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我在纽约市经历的有关垃圾回收的一些事

   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最肮脏的城市。但是,即使是这个最肮脏的城市,看起来也比我们国内的一些城市要干净的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严刑峻法”;二是由于市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强。就拿垃圾收集、回收这件事来说,纽约市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条文、规定,而这些法律是每一个纽约市市民必须遵守的。比如说,垃圾的处理与回收,每一户居民都必须谨慎从事;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麻烦,也会破财。 # p1 R* H4 X) Z7 u% p+ |
    1998年初,我所居住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从曼哈顿的西66街搬到东35街,搬家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垃圾处理问题。以前住在西66街,代表团的工作人员传统上都是吃食堂,生活垃圾都是有代表团派专人处理、分类。而搬到东35街后,住的是公寓房,各家各户分伙吃饭,对垃圾的处理只能采用每家每户各自为战的办法。考虑到中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与美国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为了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和维护中国外交使团在纽约市的形象,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家属在内,为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专门在代表团驻地会议室召开“动员大会”。     会议开始由秦华孙大使做动员报告,将驻在国法律情况作一简单介绍,针对代表团以前个别同志在垃圾问题上的一些不遵守公德的例子,号召大家在搬入新居后能自觉遵守纽约市的法律,按规定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会议结束后,大使送全体与会人员一句话:“住新楼,树新风”(一句颇有中国特色的口号)。这个新风当然包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垃圾分类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秦大使让林承训公使负责抓这件事,并成立了以林公使为首的垃圾处理领导小组。在中国外交史上,为垃圾处理问题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1997年初,在我刚到纽约时,纽约市政府在曼哈顿区、斯坦腾岛区和布朗克斯区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垃圾分类试点。在试行期内,即使违反了垃圾分类法,也不进行处罚。纽约市法律要求市民们将可回收的物品放入蓝色的塑料袋,或是放入市环卫局统一设置的有“回收”(recycle)标志的蓝色塑料筒内;将报纸、杂志仔细打捆,摆放整齐,到了规定的回收日,放在公寓外的人行道上,市环卫系统就会派专人来收集。市政府规定,从1997年10月1日,纽约市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法,违反规定者,比如在生活垃圾中混入可回收垃圾,环卫部门将视情节请重处以25美元至500百美元的罚款。同年6月29日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跟进,开始全面实施垃圾回收计划。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搬入新居后在林承训公使的亲率下,由办公室付主任高广灵主抓这项工作。每逢星期四晚上9:00-10:00钟,在代表团的驻地的公寓门口,一定可以看到高主任和代表团的小陈同志在此“恭候”,指导、督促各家各户对垃圾的分类。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是纽约最冷的季节;然而,在以后的几个月中,高主任和小陈从未间断过深夜的“恭候”。     在刚实行垃圾分类的日子里,因为有人督促,大家都还自觉。后来团里改变了做法,让同志们自己自觉将垃圾放入黑色塑料袋(生活垃圾)和蓝色垃圾袋(可回收垃圾)中,而不再派专人到场监督。     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比如,在不是可回收垃圾日(如周二)将报纸、啤酒瓶放了出来;或者在生活垃圾中混入可回收垃圾。这种情况一但被纽约市环保部门发现,就会遭到罚款。更重要的是将严重损坏中国使团的形象。     在那段日子里,在代表团驻地的走廊里,经常可以看到高主任贴的纸条。纸条通常是用电脑将字放的大大的。内容不外乎:“今天哪位同志不讲公德将生活垃圾混入可回收垃圾中”;“今天发现可回收垃圾不在回收日摆放。”等等。一而再,再而三。时间一长,高主任的“小字报”充满了火药味:“今天哪位又做了缺德事,请大家看看邻居(指纽约市市民)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自己的行为,心中有愧吗?!”尽管这类加了反问号的(有时是三个惊叹号)的标语经常出现,但总有少数“害群之马”屡教不改,明知故犯。有一天,高主任动了“真格”了:“┅┅如经发现,由本人自掏罚款!!!”     看到这纸条,我在想,这事为什么屡禁不止,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一些同志不懂英语,不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我找到专供华裔使用的“黄页簿”,上面对可回收垃圾的介绍都是用中文的,一边还配上专门的图片示意,比英语的资料更为直观。我一口气复印了60份,并且在纸的上方加了一句话:“请遵守纽约市垃圾回收法,并将此纸贴在厨房里,以便每次丢垃圾时能对照”。然后,我挨门挨户分发。     这以后,在林公使的亲自过问下,高主任那里也一刻不放松警惕,。也许也有我的功劳,总之,大家渐渐地适应了垃圾分类法,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性,悉心维护中国使团在驻在国的形象。     还有一桩事情也让我印象深刻。     我的一位朋友叫西伦娜斯,是一位蒙古族的姑娘,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她的先生原是墨西哥驻华公使,现任墨西哥驻联合国公使,他们一家住在纽约市郊外。一个周末,我们受邀请去他们家做客,没想到刚进门就见西伦娜斯愁眉不展。一打听,原来她家刚刚收到纽约市Westchester县的法院发来的一张传票,说她家违反了纽约市垃圾回收法,将垃圾放在大门口。大约是她家的邻居“举报”的。可是,经娜斯解释,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她放垃圾的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的劳动节,按惯例,这一天纽约市所有的环卫工人都放假一天,以表示对他们的一年辛苦的感谢之情。这件事在头一天的纽约时报上专门登了一则消息,让市民们在这一天勿将垃圾放在门外。而那几天,正好娜斯忙于筹办自己的画展,没有注意到报上的消息。这就把她推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去应诉吧,那么等于放弃“外交豁免权”,将来要是遇到比这垃圾更重要的事情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不去应诉吧,那么会缺席审判,还不知道什么后果会等着。我的先生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法律顾问,她向他咨询一下究竟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我先生认为,不能去应诉,因为只要应诉,就表明你接受美国法律的管辖,这样会很被动。但是,不妨给法官写一封信,说明一下具体情况,以及被告的外交身份,这样或许能取得谅解。后来娜斯有没有写信不知道,但这件事说明,美国民众对垃圾问题是非常认真的,觉悟也很高。一但发现问题,就会积极“举报”。
    中国网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5: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11]我在纽约乘公交

  也许在整个美国,纽约是惟一一个私家车没优势的城市,因为停车证太贵了,而且路上的交通情况也和北京一样糟糕。因而,城市的公交系统和地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我就在纽约乘公交和地铁的一些经历、感受与北京的情况作一个比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许会对北京的公交车工作人员及乘客有点启发。
( L. N7 Z. }( k+ |( @  第一,纽约是个信息化的城市。我从A地到B地,查一下网上信息,电脑会立刻告诉你,坐地铁或是坐公共汽车的几条线路,而且也会告诉你何时出发,估计何时到达。这样就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乘客。   第二,纽约的地名很容易找。我刚到纽约还很害怕,怕自己走丢了,结果,才几天,就摸清了线路,地名找起来很容易。但北京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我所在的海淀区展春园小区,这一站就有好几个名字,例如,“海淀走读大学”、“城市学院”(其实,海淀走读大学已经更名为城市学院了),还有人报站名为“北航北门”。而且,北京的司机和售票员都爱说简称,例如“海走到了”,我还真不知道“海走”就是“海淀走读大学”;还有一次,售票员还报“钢院到了”,我都没意识到是“北京科技大学到了”。地名不清,对我们这些多年生活在海外的人和外地人,确实是不小的麻烦。我们去问售票员,人家还一脸的不耐烦。纽约的司机就好多了,路人大部分也很有礼貌,我们感觉很舒心。   第三,对残疾人士,美国人做得更友爱。在纽约坐公交车排队,坐轮椅的都被乘客礼让到第一位;失明的人,因为有导盲犬指引,往往被大家特殊关照。盲人上了车,第一排座位上的人会起身让座给他。至于给老人、孕妇让座,那就更不用说了。有部分北京人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   第四,纽约的司机更友善。我每次问这是不是到哪里的车,司机总是很有礼貌地微笑着说:“YES,SIR,WELCOME”(是的,先生,请上),或者,“对不起,你该坐某某路车!”而在北京,我问司机,司机往往是很疲惫地回答,“错了”,“对”,很少说多余的字,也许,是我们国内司机的工作压力太大了吧。   第五,纽约的司机大都有幽默感。尤其是早上五六点的公交车,司机总是用话筒来段幽默的自我介绍,还把沿途的站名都报一遍,同时,提醒咖啡杯不要乱丢。而国内早班车的司机一般不介绍,乘客大都昏昏欲睡,有的在看车载电视,司机只管开车,新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是不是有点乏味?   同样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同样是公共交通系统,北京和纽约的差距也许就在于一些人缺少了事事替他人着想的友善态度。
' C- H0 m! J" l6 u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5: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12]女记者体验纽约穷日子 一周206美元难生活

  纽约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那里的人生活水平都应该很高,最低工资也应该比别的城市高才对,实际情况则不然。最新数据表明,纽约州的最低工资标准(按1个成人带1个小孩生活计算)仅为每小时5.15美元,每周206美元(扣税前),在全美排倒数第一。美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是周收入233美元,这样一来,纽约州所有拿最低工资的劳工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都要为每日开销绞尽脑汁。此外,纽约市的“四高”———房租高、物价高、税款高和罚款高在全美也是出了名的。
% v  K& p" Y( b- `+ N" k  s8 Z1 Q& ~" H9 f- }$ X
  近日,纽约市《每日新闻》报的记者海蒂·伊万斯带着9岁的女儿艾丽开始了她为期一周的“底薪生活在纽约”的尝试。下面是伊万斯日记节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靠最低工资在纽约市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 _) r9 f. L1 _2 M0 b  星期一:没舍得给女儿买冰淇淋
4 [: z; P5 E1 \3 j+ U- o1 j# O( r  我和艾丽去曼哈顿上城一个大型超市采购一周的食品。超市内,售价为3.49美元一个的冰淇淋非常诱人,但为了体验“底薪生活”,我说服女儿把这种零食看作奢侈品,划入了“决不购买”的名单之中。' J% t" V# D( L$ K: U) B
  我买了很多意大利通心粉,3盒捆绑在一起促销才卖1.89美元,我还买了大米、鸡肉、沙拉、便宜蔬菜和平常我肯定不会吃的几乎没有营养的罐头汤,一共花了72美元。) \2 R$ }7 B2 R. P* W
  星期二:便宜午餐女儿不爱吃
+ b9 j* c6 O4 g: M0 M/ u2 Q' A; t  早晨,我用昨天买的便宜火鸡片和0.99美元1袋、并不是很有营养的切片白面包,给艾丽做了份带到学校吃的午餐,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不过两天后我就没有这么好的感觉了,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里,艾丽每天中午都只吃学校食堂的花生酱、果酱和巧克力奶。
8 U0 m3 l8 Y. H: [& X# y* I2 Y  星期三:讨来免费牛奶当早餐) L, l: p4 P( V* A' }) e; W+ S$ o  j+ u
  我从艾丽爷爷开的餐馆里讨来了小罐装的牛奶,这样我就不必再花钱给艾丽买早餐了。此外,我发现,剩下的钱肯定不够接下来几天的消费,于是我开始打电话给朋友,看女儿周末是不是可以住到他们家,这样,她的一日三餐就不成问题了。丽莎和埃米莉邀请了艾丽,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 @" f; Q0 a0 y  \( K  星期四:女儿的钢琴课等只能暂停
. B' n2 l2 G" J/ {  平常,艾丽每周都要上钢琴、唱歌和溜冰课,这些课每周收费70美元。但这周艾丽的这些课只好暂停,因为没钱去上。此外,这一周里,我们只能喝自来水而不是饮料,更不可能去影剧院或者外出就餐。, f- ~, I1 ?$ ^0 J% N
  星期五:吃了顿免费晚餐- ]6 B( o5 c6 k. z: c6 |
  一周终于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每天吃罐头汤和沙拉让我非常厌倦,我很想出去吃顿饭。也许是我的祈祷感动了上天,夏洛蒂从芝加哥来纽约,她请我们在我家附近的一家希腊餐馆饱餐了一顿。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昂贵的饭菜,只是因为这餐是免费的。
2 U8 d( r# M/ l  星期六:逛书店没钱买书
- Q5 ]0 x6 Y. n  我的钱越来越少。周末了,什么娱乐活动都没有怎么行?最后,我走着去了书店。我看中了一本名叫《免费纽约城》的书,但我根本没有办法支付12.95美元的书费,只能坐在地上翻了翻,抄了些书中的建议。
% m) `1 c2 A* P* P0 I  星期天:呆在家里没出门
- d, J) @9 o- `3 w  难得的周末,孩子又不在家,我应该去看电影,听音乐会或者是逛博物馆,但没有钱,我哪儿也不能去,只能呆在家里,就像昨天一样。
" h6 E# W: e; [4 N8 _  R  一周总结" B8 _) s, J7 A+ n/ r
  一个礼拜结束之后,伊万斯发现,靠206美元在纽约生活,真的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首先,伊万斯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需要雇一个保姆每个工作日下午3时去学校接艾丽,然后在家带艾丽到6时她回家。按照每小时10美元计算,一天保姆费就是30美元,一个星期就是150美元。每周206美元的工资除掉这150美元只剩下56美元。从这56美元中刨除17.5美元的交通费,只剩下38.5美元用来支付一切开销,包括洗衣费(纽约市公寓楼里的住户没有洗衣机,如果洗衣服需要到自助洗衣店)、电话费、电费、衣服、文具、理发费等等。这些都是固定开销,而且还没有算上房租。
6 ^) [, A  s: V! G  目前,纽约州政府正在对最低工资问题进行研究,初步决定将每小时5.15美元的最低工资提高到6.75或者更高的7.10美元。▲
" `% i8 y9 V: U% j3 K/ d0 ]  《环球时报》(2004年03月01日第二十四版), M; B& }; _& G
1 J+ r8 s7 }' A- T. \6 e
注:最低时薪已经升$7.25了,哈哈。) _/ l% {: x  {# \/ Q6 s, c

7 y. y' s1 c% e. ~) e& n
 楼主| 发表于 2010-6-5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13]我在纽约的生活

2008-09-25 17:20:59 来源:启德教育
- s9 Z, J& U) d; z' h2 w9 V
' i! H8 n5 @$ @  一、初到纽约 9 d; d. G& H/ ]% Y; F

2 g/ r9 r; I8 o+ N! H1 R) a  初到纽约那一天,是晚上八点多,几个系里的中国学生来接我们,租了一辆车,拉着行李和人就往Broadway走,那里 是哥大校园所在地。最初的印象是高楼大厦真的很多灯火通明重重叠叠,让人眼花缭乱。当时的感觉是:我就这么到美国了?有种不敢相信的感觉,也有点对未知的恐惧,或者说敬畏。正胡思乱想呢,有人说:"这里就是黑人区。"呵呵,最怕的就是黑人区了。往外面一看, 果然三五成群的黑人在街边晃悠呢。当天晚上还有一印象就是出租车 开得巨快,呲溜一下子就过了路口,把我看得一楞一愣的,开始有点 相信那个出租车司机 professional与否的笑话了。   + j: A- p7 q+ N) g

  a5 t7 _7 g! y  二、自己做饭    4 _* x. t0 U4 C

$ T3 r1 X0 |) `+ }; s0 j  到了纽约,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到外面 吃既贵又不习惯,还是要自己做。从国内带来的两口锅算是派上了用场。周末去一趟中国城,把什么镇江香醋、生抽王、料酒什么的搞定 ,就开始尝试着做饭了。在国内虽说也练过几把,不过头回自己买菜 自己煮饭自己准备一切自己洗碗洗碟子,还是蛮费事的。我现在是晚 上做两顿,每天做一次也得那么一个小时(带上吃的时间)。而且就那么几个花样,做得我都烦了:怎么今天又是这个菜啊。我又开始有点相信那个因为忍受不了每天同一个菜而跳楼的笑话了。:( 主要是很 多材料要到中国城去买,比如豆腐、木耳、蘑菇什么的,而我又懒。虽说这里也有,但是比较贵。还有就是可以到附近的一些中国快餐馆 订饭,大概是50$ 吃15次的样子。这里的中国餐馆我们刚到时去吃过一次,那叫一个甜,点四样菜全一种酱料一个味道!全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了。还是自己做的好吃。
: u6 r" h& q, f( C+ _  s. K7 O0 l
  三、STAT    ( t. p: }3 ]: I, `! |; w4 E$ _7 Y

  n0 L+ I  {' u; e4 j7 {% T  STAT的全名是Summer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 是哥大化学系开学前长达两周的orientation program。主要是介绍介绍系里的情况,和教授们交流交流,熟悉一下chemistry lab的情 况,做个presentation以便给你分配一个teaching assignment,另外当然还有四大化学的考试,英语口试和笔试(鄙人很丢脸的英语笔试没有达到10级也就是最高级,只弄了个九级 :-()。不过我们主要 感兴趣的是时不时的有免费午饭之类特别是最后一天居然是久违了的中餐,绝对正宗!吃得我肚满肠肥实在咽不下去了才罢休。那叫一个爽啊!做training的时侯在实验室里做过三天的实验,感觉那里的实验室比国内先进多了,也奢侈多了。移液管用过一次,扔;手套弄湿了,换。比较麻烦的是老要戴一个护目镜,烦死了。感觉滴定管和洗耳球特好用。 ( q1 J' M/ j; K# @" |0 }6 O

  ~3 G* _. O4 B9 \0 F+ h3 h0 _  四、哥大校园    7 v1 E- j4 [$ h. q
, g" g5 Y: J& `7 y1 I1 c
  哥大有好几个校园,我在的是morningside campus,也就是在百老汇的那个主要的。校园不大(纽约的街区都特别小,一个街区往往还不到100米,就一幢楼),风景么,我没有见过别的学校,所以只能说比国内好啦,主要是没有那种施工干了一半留下一摊那种。鸽子和松鼠特别多,而且不怕人。当然你如果要伸手去摸它它还是会躲的,只是走开几步而已。特别是鸽子,在校园里,草坪上,马路上都有,活得那叫一个自在。不过我们发现很多鸽子的一只脚掌都有破缺,不知道是人为还是自然的。
. r. J  m' S" d; R: S5 M5 P3 \- ?+ W5 Z6 \" G! @4 [. b
  五、上网与中文    " F, R! y. s4 o; k/ z3 g, E
+ R6 v- o! u/ m0 L
  到了这里就开始急着找机子用。公用机器其实挺多,问题在于中文系统。我现在没有进group,没有自己的机器,只能是使用公共的机器。下面来说明我是怎么利用这些公用机器达到我不可告人的使用中文的目的的。 ; {5 H, M4 X7 ]7 H7 D" \* W. h8 c
$ r, f- Z* }3 U) V8 u8 n0 `( {* K6 x
  公用机器大体上有三种:一种是终端,只有那么几个按钮,可以访问WWW,收发EMAIL等等有限的几个功能。不过它可以用X WINDOW,所以我一开始是试图装一个CXTERM的。 可惜学校的UNIX帐户只给我们每人5M的空间,装个CXTERM都装不下,没辙,这条路绝了。然后我开始打我们系图书馆的主意那里有一台机 器是专门用来进行文献检索的,虽然装得是WIN95,可是象学校里其 他的公用PC一样,被象FoolProof这样的东西给保护了,一开机根本看不见桌面和开始菜单只有检索界面!呜呜。可是我后来发现在这几 十个检索选项里面,竟然有些是启动Netscape到网上检索的!虽然 Netscape的菜单给屏蔽了,不还有shortcut吗?于是出来一SaveAs Dialog,哈哈,现在硬盘可以任我浏览了。我牛吧?这个秘密被我班 几乎所有人知道了(包括老外!),所以现在这台机器基本上只用来上网,不用作检索了。不过只有一台机器未免不爽,总不好意思老占着吧?所以我们把目光投向学校的公共机房。那可都是超大屏幕的 DELL机器啊!可惜被保护得太彻底了,根本没有权限在硬盘上写, Save-As这一招也不灵了。可是非常凑巧也非常搞笑的是我们发现有两台机器是没有保护的,真搞不懂耶。所以... 当然最爽是自己买台机器啦,不过初来乍到的,小子我没钱啊。0 Y% h- W6 @, C# p0 B
. \7 i+ h: F* E
3 D" u/ h( X% z+ x0 `1 m
  六、去邮局
7 W+ [! |: b. Y& v8 e; u. R4 a8 p3 v  z4 j( t5 Z2 p0 G
  到美国很多地方还是要排队的,不过美国人排队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一个是排队没有声音,不是闹哄哄的,还有一个就是排队的地方常常离办事的地方很远。这两个条件加起来,有的时侯咱们还真不知道那是在排队。我头一次去邮局就出了这个糗。:( 我去买邮票,进了邮局先问一个人,邮票的哪里买?那人指了一下柜台 ,让我到那里去。
( B$ _; T3 ]8 {& [; X/ Y, d! W  h. R
  我就去了,径直来到一工作人员面前(一共只有三 个工作人员)说我要买邮票,他问:"are you on the line?"我当时根本就没意识到有人在排队,不知道他说什么,只好重复重复我的要求,结果他又说了一遍,我还是没反应过来,他就不耐烦了,说"the next one",我回头一看,我靠,原来有一队人马正在好几米外静静的排队呢!so embarrasing....wuwu.... 买邮票的时侯也犯土:" where can i find paste?"我要浆糊贴邮票。他楞一下, "what paste?"我说用来把这个stamp paste到envolope上,他告诉我说这邮票是 self-paste的。
" E& _6 u/ `2 {. C+ E  s
( L5 q6 _# u1 X+ o  我再看看邮票,靠!太土了。还有一次在书店也是,没注意到排队,我还在说呢,这柜台不是只有一个人嘛, 那么多人在那边排什么队呢?(大家小心啊,排队是不一定在办事的地方的)结果我走上去,后面一维持秩序的人连叫四声Sir我都没听见 ....结果给他拍了我的肩膀我才醒悟过来。后来我跟他说I am a new comer什么的,and sorry again,他连说"that's OK",还连连拍我肩膀,呵呵,美国人很大路嘛。 # G0 A8 ]: g! Q# u
# v8 R3 w: W7 `* l) R
  七、选课   
; [* ~* K  N% W7 p9 ^  H4 v0 \! N9 p  C& @' L3 D0 x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选课的,我们是轮流和某个教授 interview,就在几分钟内决定选什么课。对于物化来说,Quantum 和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是必选的,然后在Advanced Inorganic和Molecular Biophysics里面选一个。我就选了 biophysics。上biophysics每周要往uptown跑三回,虽然有free bus ,也是颇累。之所以选这门课,主要是不喜欢另一门Advanced Inorganic,虽然对生物甚是感冒,也还是一咬牙选了这门课。结果化学系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选了这门课,另外还有两个美国人和一个俄罗斯女孩(就是那个有名的啦)。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深觉当初的选择正确。
# [, U* ?/ m$ s, L: K6 j  H* d
5 n3 d, p( B1 m6 x8 N  当初以为 biophysics需要protein和DNA,RNA的知识(就是我们生物化学学的那些啦),而我早忘得精光,这个课又是 biochemistry的教授在讲,和biochemistry的学生一起上,心里一直没底。不象与我一起学这门课的那三个老外,生物牛得一比,其中一个还拿了生物的 master再来学化学的。不过到现在为止,发现 biophysics简直就是披着生物外衣的高中物理,无非电荷、偶极相互作用而已。这两堂课稍稍高级了一些,居然讲起Schrodinger方程来 了,简直拿我们学 physical chemistry 的人开心嘛。那老师也搞笑 ,一个 1/i = -i 楞是推了四步如下: since i*i = -1,1/i = (-1 )(-1)/i = (-1)*i*i/i = (-1)*i = -i。技巧得一P!我旁边的老美都要笑翻了,唯那些biochemistry的学生诚惶诚恐记笔记。那些学 Inorganic的人可就头痛了,一个个被作业搞得面如土色一般。哈, I love biophysics! 9 p0 G- X1 D" W: q2 m0 G4 Q
" p  u2 v0 r% Q: N
  八、和老美交朋友    6 F5 g2 C: @4 M8 S6 k2 b

3 E! o0 b/ [3 j  C$ G) x4 E  刚到哥大没几天,就遇上一二年级的师兄, 跟我们聊了一会儿,得益不少。其中一条就是要学会跟老美交朋友。 哥大的中国人很多,但是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不是很抱团。这倒不是说相互之间不帮忙。所以,诸位如果平常以及周末的时候老是跟中国人在一起,并非一个好现象。起码口语没戏。我那室友是生物系的, 进了一实验室,连老板加一块儿五个人,清一色的中国人。呵呵,用不着说英文。得耶?失耶?相信大家心里有数刚才说到biophysics, 另一好处就是学这门课的中国学生就我一个,和老外一同上课,乘 BUS,交流的机会大大的多了。如果还有别的中国学生学这课,大家知道,中国人之间这个天然引力太大了,一路上肯定就没什么机会和老美谈话了。由于有一个美国人是住在uptown的,不跟我们一起乘 BUS,其他两个就和我混得很熟了。
9 X' E- o& h+ }/ s6 @. w3 E$ E4 `1 d! U0 x
  其中一个叫Evan的也就跟我成了 朋友。这家伙时不时的问我点中文,我当然也时不时的问他英文。后来比较熟了以后就开始问一些诸如"漂亮女孩"的中文怎么说的问题。 呵呵。有一次在等车的时候问我喜欢American girls还是Chinese girls,我说Chinese girls,他说他也喜欢。他告诉我说他问我一哥们(中国学生,有些人也知道他啦)同样的问题,那家伙居然说 Chinese girls taste better!当场昏倒。说起中文,美国人念中国 人的名字总是很别扭的。我一般是Hwa Zong,这还算是好的,最搞笑的是Mr. Cao,被念成 Kao,第一次听到的时候简直笑昏了。
& n( G) v5 l0 V7 ]) j1 j; a
" S" f; w* y- G) W; C0 j  r 九、英语培训 5 J# Q6 v/ e& g  R7 @% y
, E4 u! v6 G% R" `# M
  这学期我们系所有International students 都上英语培训,还是有一点作用,能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最大的一点就是,原先总以为说得越快越好,其实最重要的是发音清楚,而不是速度。老师总是要求我们 slow down, slow down,这个其实是并不容易的。发音清楚,速度适中,对于TA来说,是表明confident与否的重要一环。当然你不可能在这种培训中得到多大实际的的提高,还是要learn from the real life,但是知道自己需要注意哪个方面还是很有指导作用的。其实在所有的international students中,还是大陆来的学生英语最好。其他国家的 pronunciation简直poor得一塌糊涂。刚来的时候曾经遇到两台湾学生,当时他们在用一台终端创建email帐号,我问他们是不是在创建帐号,他们张口结舌指着屏幕楞是说不出一句英文。看得我于心不忍赶快改用中文。不过也不是所有大陆来的人英语都好的我室友的一个同学就是例子。我室友经常学他说"very very" 是"哇咧哇咧"。我也听过,真是这样的耶!
2 K! w: j- W3 e& S4 |; L% ?: E: c. j/ O, L% \
  十.《微生物在纽约》特别节目:百年之庆 ---A point of history, at the turn of century.    - o" p  C4 Z; O: G; }
4 C3 c( x4 G0 |7 u- G) N# f
  我们化学系的 Havemeyer Hall 正好建成一百周年,举行了一个盛大的百年庆祝会(centennial)。美国化学会为此专门立了一个碑,授予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碑文如下: Havemeyer Hall was built between 1896 and 1898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arles Frederick Chandler. It provided research and reaching facilities for faculty and students specializing in industrial, inorganic, organic,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chemistry. Pioneering research done here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deuterium, for which Harold Clayton Urey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1934. Six others who did research here subsequently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cluding Irving Langmuir, the first industrial chemist to be so honored, in 1932. The grand lecture hall in the center of Havemeyer remains the signature architectural feature of Charles Follen McKim's original design. % d- t2 |5 n, j  T- l
2 l9 \( i: O# A% F! C6 y7 v
  此碑授予 Havemeyer Hall 为 National Historic Chemical Landmark. 庆祝会从3:30的招待会开始,4:00就到上面说的lecture hall 去听一些大人物的讲话,象我们的系主任, Grad School of Arts & Sciences的副院长,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还有美国化学会的President-Elect(谁知道是啥东东)都来了。最后还放了一些电影片断都是一百年来在Havemeyer拍的,其中居然有James Bond!到了六点,又到学校的Low Memorial Library 去参加 reception & exhibition。 Free meal again...and you were served very well... 本来是要穿正式服装的,不过我因为有课5:20才进去,就衬衫+牛仔裤,也没人在意。 A point of history, at the turn of century.
7 @. [, |5 n1 `1 z+ S7 _1 S8 D' G% Y' V& y
  十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3 f& Q3 a, Y) u" V9 f: T5 i7 i0 h! ]) M

1 ~9 t4 y6 O& |, S* o  来到纽约,忙着安顿,根本没有机会想家。匆匆打过几次电话,也就是报个平安,无他。我想大家也差不多吧。到这里的那个周末,哥大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就为新生举办了一个BBQ。人不多不少,倘佯在哥大的草坪上,吃着并不是那么习惯的面包+烤肉看着周围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实在是有些无聊和寂寞。正在这时候,却忽然听到一阵久违了的歌声:"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你曾经问过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不知你可能了解,一股难以言述的感觉流过我的身体。那旋律是如此深沉动听!(那首歌的词忘了,请问谁还记得给贴一贴。)
" v1 Y/ T( o9 b* [# a+ N$ r9 ^# L  g2 ~' ?
  十二、宗教,又见宗教    % |$ H9 ]8 g) b, V' Y
3 S* k& L+ b& {6 }+ V4 F0 i. H
  到美国来,宗教是最容易见到的一个东西。光是刚到的第二天上午就见到三个教堂。在中国受惯了教育,根本不了解宗教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很多人头上戴一个小帽,我到后来才知道是某种宗教的标志。我们班上就有一个,也是跟我一起上biophysics 的刚上两堂课,突有一日未见其踪影,次日问之,答曰:religious holiday 是也!"大惊,忽然省起在美国religious holiday是法定不需要上课的,心有不甘,再问:"how many?"意即有多少holiday。答曰:"a lot!"终于不支昏倒。上帝真是个好东西。还有一次是星期六晚上,去系图书馆看书,途中忽闻歌声传来,甚是动听,却见人影幢幢一群人马围在高台之下,高台上一个年轻人手中一点烛光,另一年轻人手捧一本小册子正在高声领着众人吟唱,那情景真是动人,唱得也真是好听,让人如醉如痴……注:唱歌的地方就在Earl hall * R  z+ {  g) F$ N0 B

. S- X( c: D& n; z6 Z 十三、韩大嘴笑话
/ D& @5 T7 _% L* `/ h7 `
3 e* t  e. z5 [' q' r4 R* N& l  一次晚上在图书馆上机(请复习第五节),看到韩大嘴笑话,什么"可能有些观众刚刚打开电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旁边一复旦的问我笑什么,我说"韩大嘴笑话",没想到这家伙没反应,一脸的茫然,于是说"韩乔生",还是茫然,不由惊奇万分: "不知道韩乔生是谁?""不知道。""罗京是谁知道吧?""这个好象有点耳熟。"几乎晕倒:这家伙不象书呆子啊。于是指着这样一条笑话:"现在由申花队守门员范志毅开球。"此人仍然没反应。问他,知道范志毅是申花队的,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守门员。天哪,这就是在上海读了四年书的人???本来想跟他说一笑话,结果他给我一笑话。故事还没完,回家跟室友说起韩大嘴笑话,笑得打跌,特别是电梯那句。接着谈起去中国城怎么坐地铁,问我;"乘哪路电梯?"一分钟后,说起某商店在地铁站对面,我说:"出了电梯就是。"
, Y$ T( |- ~7 q$ O$ {- N  J& `( X% k* I1 x+ k
  十四、以彼之道    2 I1 I4 _. H4 `. h
& }3 e! a9 z  u& T4 }
  到了美国,人生地不熟,小心一点为好。美国这地方,刚来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美国人都很nice,很友好,很热情,于是难免感慨一番。其实这里虽然看似人人都很热情,走在你前面会为你开门,进了电梯会打招呼,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所以多长个心眼没有坏处。微生物刚到没多久回家路上就遇到一个人拦住我,跟我说话。微生物一下没听懂,此人说得又快,一阵叽哩咕噜之后总算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此人自称把自己锁在车外了,一切证件钱财之物都在车里,必须打电话请人来开,所以希望我仗义出手,拔刀相助(当然是美刀啦)。说罢还指着街对面一辆车,说那是他的,将之留给我,他打完电话将车打开后就还我钱。呵呵,老伎俩了,谁知道这车是不是他的。
. `6 B# h; [' e" z6 G
3 M  s$ f% ]8 w  这是一例。遇到此事,还是"有那么蹲吣敲丛?quot;(黄易常用语)的好。还有一种常常遇到的事情,就是骚扰电话。我第一次接到骚扰电话的时候,对方声音沙哑,听不清楚说什么。我只好问:"Who are you?"勉勉强强听到对方说: "Lisa(女人名,但是是个男声!)"。对美国人来说当然会一下子挂断,但是大家也知道,对我们听力是个问题,我就又问了一句,确定没有搞错后就挂了。后来和室友说起,他说这些人往往是一个一个号码接着拨,听到是男声就挂。不知道这次怎么是个男人冒充女人,真是什么变态都有前几天晚上在家,听到隔壁的电话响,没有人接。紧接着我的电话就响了,我拿起来,对方已经挂断。我立刻知道是骚扰电话,因为我们这几个房间的电话是学校装的,号码连续。果然,紧接着我室友的电话就响起来了,我一把抓起来,狠狠的对着话筒大声骂了一句:"Fuck you!"然后重重挂上。爽啊!在美国第一次骂人的感觉。我已经决定了下次再让我遇上,就要让他尝尝中文的国骂了。好久不练,要忘的。 $ v3 Q: l  G! X( Y! |

5 X  a" D4 A$ [, u# V. j  十五、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 ^3 f: _; M$ f$ F  F% w
: h9 y) V0 p" w# k& b: L
  圣诞节哥哥到纽约来看我,临走才发现护照找不到了。所谓"临走",就是说飞机在两个小时后就起飞了。问之,说是一直放在身上的大衣里,天呀,这两天东奔西跑了许多地方,还时不时把大衣脱掉,谁知道丢到哪里了!可怜预订的出租车司机在下面等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拿20刀打发了。怎么办?看来是走不成了,只好试试能不能将机票延期从Internet上查到US Airline的电话,打过去,几句话就顺利的搞定,推迟到明天同一时间。然后再给纽约的中国领事馆打电话。早上5点多,是早了一点,可是想着这是咱们自己人,他不帮忙谁帮忙?
* Q1 j5 C( X+ c0 B3 ~" h( Y+ k% d+ Q! v$ i
  有人接了,我听到哥哥还没说两句,对方说了什么,哥哥就道了个歉,说打扰了,再继续说护照丢失怎么办时,对方留下一句"星期一上午打来"就把电话挂断了(当时是星期天早上)。得,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虽说这事摆国内太平常不过了,但是当初总觉得人在他乡总会更顾念一点同胞之情的,所以打电话过去时几乎是满怀信心的。现在这幻想算是破灭了。如果我是个香港台湾同胞什么的,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待遇罢。刚到这里的时候,中国同学会曾经给我们新生发过一个表格,填好后寄到领事馆去。我开始没领到表格,后来听人说这东西没什么用,也就没放在心上,现在想来也确实如此吧。不想再多加评论了,不过还是要交代一下后事。护照找到了,并且我哥哥按原定时间上了飞机,没耽误他那重要会议。在哥哥赴机场途中我打电话给US Airline把时间又改回来了,当然,这很容易。
" @: v0 \& K1 R#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NOFACE|海华网  

GMT-5, 2024-5-3 0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