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不爱 发表于 2009-11-23 19:04:10

明天谁来唱大戏(文化观察)

《 人民日报 》( 2009年11月24日   11 版)../../../res/1/1921/2009-11/24/11/res01_attpic_brief.jpg
  将在福建艺术节上演出的莆仙戏《天子与娇客》剧照。

  正在举行的第四届福建艺术节上,福建地方戏的优秀作品荟萃一堂,并以低票价吸引观众。在参演的25场地方戏中,除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福建五大剧种之外,不少生存境况相对困难的小剧种也登上了省城大舞台。参演剧团跨越省市县三级,更有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参与。
  据介绍,此次参加会演的地方戏中,新剧目占一半以上。作为开场戏的闽剧《别妻书》,是实验闽剧院13年来首次创作现代戏,在艺术上加入唱诗班的形式,让观众看后大呼过瘾。
  大呼过瘾过后,涌上爱戏人心头的,还有无法摆脱的忧虑。
  地方戏不必忙进城
  “福建沿海的农民爱看戏”
  外地人很难想象福建沿海一带民间剧团演出的火爆景象。福清当地有民间职业剧团近百个,一年的闽剧演出量达三四万场,演出紧张的时候还要分日夜场。水平较好的剧团一年能上演四五百场。
  “福建人爱看戏!”不过,这句话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福建沿海的农民爱看戏”。福建地方戏演出市场,正面临着城市与乡村、山区与沿海的严重失衡。
  “在市区想看戏,可比农村难多了。有时真羡慕农民兄弟。”一位爱看闽剧的福州戏迷告诉记者,省市属的戏剧团并不会天天演戏,而城市又没有民间“草台小班子”。另一个现实是,一般的戏剧演出,却未必能坐满观众。
  记者曾观看多个民间闽剧团的演出,现场看戏的多为村里的老年人。方言活动空间的不断缩小,加速了观众队伍的窄化。沿海地区不少年轻人已不说本地话,加之地方戏的内容与现代生活差距太大,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爱看戏也看不来戏。福州一中曾做过中学生对传统戏剧认识状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点:从鼓楼、台江、仓山的9所中学收回的问卷表明,福州有九成的中学生从未完整地看过一场家乡戏。
  有专家指出,不同的戏剧有不同的观众群,话剧和歌舞剧离不开城市观众,地方戏却是越深入农村越有生命力,农村和小城镇才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戏其实不必忙着进城。
  剧团难觅“接班人”
  “不要再一次次出现人走艺亡”
  最近3年,福建有5人次捧回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4位出自梨园戏、越剧、闽剧和歌仔戏,都属福建列入全国非遗名录的剧种。
  但是,大剧种的兴旺掩盖不了小剧种的困窘。
  “这是一个顽强的剧种,一个顽强的剧团!”一位福建戏剧界专家看到未参加上届会演的武平县汉剧团重新出现,十分欣喜。他仍清晰地记得,前10年闽西汉剧濒危之际,剧团七零八落的情形。但尽管恢复,闽西汉剧如今仍只剩龙岩市、武平县两个剧团,上杭、永定的汉剧团早已飘零。
  弱戏孤班不止这一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北路戏,剧团接近瘫痪,优秀的传统剧目、曲牌面临失传。泉州打城戏仅存的一个剧团则不得不靠兼演高甲戏维持生计……
  武平县汉剧团团长李惠珍一直牵挂着团里的人才断层问题,这关系到以后汉剧团乃至闽西汉剧的未来。“我已经40多岁,在戏里还演20多岁的小姑娘。男主角倒是年轻,却是还在艺术学校就读的学生。”她掰着手指算,团里演出骨干都是40岁以上的,行当也不齐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只有三四个!
  “明天谁来唱大戏?”专家也在担忧:对于一些濒危剧种,一位老艺人的逝世,也许就意味着一种唱腔的消失,一个剧种离危险又近了一步。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分析说,福建的不少地方剧种由于相应的方言区很小,挑选“接班人”的空间就更小。新学员草草登台,好苗子得不到培养,甚至由于演出量太大,嗓子屡屡受伤。从业待遇低、教育层次低和学费高是无人爱学戏的主要原因。“希望不要再一次次出现人走艺亡!”王评章感叹。
  演员在前,编导在后。剧目剧本的低质量将导致观众流失,直接影响到福建地方戏未来的市场。
  据统计,目前,福建全省编剧(含业余)已不足50人,成熟的专业导演12人;专业作曲已不足10人。时光倒转20年,福建拥有专业编剧150多人、专业导演50多人、专业作曲30多人。培养一茬演员,可能只要5年;培养一茬导演、编剧、作曲,却要10年、15年。戏剧专家提醒说。
  靠市场还是靠政府
  “地方戏不只是演出产业”
  国办剧团式微、民间剧团红火已是福建地方戏剧市场的常态,但无论是生意红火的民间剧团老板,还是苦苦坚持的国办小剧团团长,或是戏剧专家,却异口同声地认为,地方戏剧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地方戏剧不只是演出产业!不能完全放手市场。”王评章一言总结。
  长乐向阳闽剧院是一家在市场中诞生和壮大的民间剧团,180人的庞大队伍中只有4个专职行政人员,“以戏养人、以戏管人”的管理方式使剧团越办越红火,但剧团水准如何再提高?3年前,政府支持他们排精品戏参加上届全省戏剧会演,还支持了10万元经费。
  “民间剧团也离不开政府支持。”团长吴向阳介绍说,参演打开了大家的眼界,也提高了剧团的声誉,更与一批专家建立了联系。
  家家各有难念的经。李惠珍操心的是山区演出市场太小,老百姓爱看戏却不肯出钱,“现在作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剧团还能勉强支撑,如果一旦失去财政扶持,剧团恐怕就要散了”。
  面对着近百支剧团的低水平竞争,“好戏坏戏,都有人看”,福清闽剧团团长夏美芳则希望政府出台举措,引导扶持优秀剧团在艺术质量上加强自我要求。
  一位长期关注福建地方戏的专家建议说,在充分关注剧种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分类指导,形成三种类型的艺术院团:一是努力保护具有特殊剧种价值的代表性剧团;二是积极扶持一批具有较强艺术创作生产能力的剧团;三是大力发展演出服务产业。“对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剧团,政府提不同的要求,承担不同的责任。当然,政府继续保护、扶持的剧团也要进行机制改革,从‘养人’向‘养艺术’转变。”

小爱不爱 发表于 2009-11-23 19:04:42

保护地方戏,要对症下药(快评)
福建地方戏之忧并非个案,调查显示,近20年有100多个地方剧种消亡。湖北的楚剧、安徽的凤阳花鼓戏……许多的地方戏均面临相同困境:创新不足、观众流失、后继乏人。

  “诊断书”是相似的,但仔细端详后又会发现,看似共性的问题其实存在于不同的环境中,既有发达和欠发达的地域差异,还有国有和民间的身份差异。病因是不一样的,要保护好地方戏,还应该对症下药。

  比如,同样都是创新不足,对财政扶持的国有剧团和缺少资金的民间剧团就要开出不同的“药方”。

  对于国有院团来说,如果能建立灵活的机制体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多下些功夫,就可以使传统地方戏也能更贴近现代人审美的需求与标准,在留住老戏迷的同时也能吸引新观众。实验闽剧院借鉴唱诗班的形式大受欢迎就是例证。

  而不少民间剧团为赚钱图存,剧目粗制滥造,甚至走“低俗化”路线,不仅大大降低了地方戏的“纯净度”,而且会加剧观众流失和后继无人的状况,陷入恶性循环。对于这些剧团,特别是对那些只有少数老艺人支撑的剧种,不能完全放手市场,政府应该进行必要扶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这样它们才有可能缓慢恢复元气,避免最终销声匿迹的命运。

  地方戏保护,是一项长期而精细的工作。福建的做法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但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各地保护地方戏,既要研究共性问题,还应该细细揣摩病症成因,有的放矢,精耕细作,这样地方戏的薪火相传才有成功的希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天谁来唱大戏(文化观察)